第(3/3)页 尤其是水车密度,甚至超过了他的家乡庐州! 几乎是每隔一两里就能看到一架大型水车。 有些地方,甚至一里内就有两三架水车,正在汩汩的汲着水。 同时,他还看到了,渭河的河堤两岸,那成排成排被栽种的树木。 这些树木看上去,都是这一两年才栽下的。 很多都只是树苗! 这就真的是出乎包绶的想象了。 “熙河,可谓大治矣!”包绶感慨着。 唯一让他不大适应的,是这熙河的农夫们,似乎都不愿意与他交谈。 而且,从这些农夫的发髻、服饰上看,似乎都不是汉人。 正感叹着,远方的官道上,一骑疾来。 “兀那汉子,汝是何人?为何在我狄道上张望?窥探?”骑在马上的男子,穿着皂衣,看上去是本地官府的保甲户或者巡检兵。 他来到包绶面前,高声责问着。 包绶能看到,在远方的路口,有着十几个骑在马上,背弓挟箭的官兵身影。 包绶顿时笑了起来,他轻轻解开自己的外衣,露出内里的绿袍公服,然后将腰间的官告袋一提。 “本官,乃是新除熙州通判包绶!” “叫汝家的巡检使来见本官!” “吾有话要问!” 那马上的官兵,听到包绶的自我介绍,身体忍不住的颤抖起来。 “您就是新来的那位包通判?” “嗯!”包绶颔首。 “包孝肃公之子?”那人颤抖着声带。 包绶楞了一下,他怎么都想不到,自己父亲的大名,竟连熙州的官兵也有听说? 然后,包绶就看到那人翻身下马,对着他扑通一声就叩拜起来:“汴京郭通之子郭贵,见过恩公!” 包绶连忙上前,将之扶起来。 他整个人都是懵逼。 虽然,在汴京城,他是经常遇到那些曾受过他父亲恩惠的百姓或者后人。 这些人常常一见面,就是给他行礼顿首感激。 但他没想到,在这熙州,也能遇到当年先父曾帮助过的人的后代! 郭贵却是无比激动的。 他的父祖,就是当年被汴河发大水冲毁了屋舍的灾民。 全赖当时担任权知开封府的包孝肃公爱民如子,及时的带着开封府的铺兵和都水监的官兵救灾,才让他家老小捡回了一条命。 可以这么说,若无包孝肃公,他可能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郭贵行了礼,立刻回去通禀王大斧。 王大斧听说,竟是新上任的包通判到了,也非常激动,立刻麻溜带着手下,赶上前来拜见。 无他。 王大斧从小就是听着包孝肃公的故事长大的。 如今,竟有机会,拜见包孝肃公之子。 自是不能错过! 同时,他也赶紧派人去通知熙州上下——朝廷新委任的包通判到了! 然后,整个熙州都轰动了。 数以千计的包家人,在听说了,自家的亲戚,包孝肃公之子已经亲临熙州后,纷纷扶老携幼,拖家带口的涌来。 等到包绶到了熙州城下的时候,熙州城外,已经汇聚了上万的包家族人。 都是天子认证、朝廷认可,同时还得到了包绶自己承认的庐州包氏熙州支脉的亲戚。 而且,大部分都是他的晚辈。 好多人见了他,纳头就拜,口呼叔父大人在上/叔祖大人在上。 包家的族长包顺,更是亲自出迎,见了包绶,就泪流满面的大呼:“贤弟啊贤弟!” “为兄总算是等到你了!” …… 游师雄,站在熙州城头,看着城头下的盛景,以及那漫山遍野的‘叔父大人’、‘叔祖大人’之声,他轻声感慨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太史公诚不欺我!” 在他身后,两位受邀前来熙河讲学的横渠同门,则看着他们眼前的景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之中。 一个大宋大臣,从未来过熙河,也从未和包顺一族的人见过面,更不要说对他们有过什么恩惠了。 然而…… 这些数千里外的羌人,却依然仰慕并崇拜着那个已经去世二三十年的大宋名臣。 为此他们上书朝廷,请求赐朝廷赐他们为包姓。 如今更是拖家带口的,蜂拥着来欢迎一个他们从未见过,毫无血缘关系的大宋官员。 仅仅是因为,此人是他们崇拜的包孝肃之子! 这种从道德上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所有儒生都无法抵抗的。 是书中的理论,映照到了现实。 这怎能不让他们激动?亢奋?并发誓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