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治理之策-《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第(2/3)页
甚至于孙思文此时,还发挥主观能动性,立刻提起建议道:“臣自庐阳府,一路行来。所见阳山府地方,百姓皆面有菜色。可见其等在苗贼叛军治下,生活已困苦至饱腹不能。
而今三府又遭战乱,今岁必然会发饥荒。
南海郡向为粮仓,只是身处南方,粮食转运不易,所以簇米价甚贱。听闻至今,也不过四文一斤。
如今既然打通了阳山府,恢复了和南海郡的交通。
故而为保民生,臣提议,既然已平定三府,可遣人往岭南郡收粮。
如此,上可供军需,下可足民用。
大军百姓,皆有粮食,地方自然安也。”
面对这么个好建议,陆渊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点头道:“此事可也。”
确定了购买粮食之事,孙思文又接着道:“现今三府初平,若欲恢复地方秩序,需有大量官吏重建官府。
可吏员就罢了,三府三十县,所需官员以百计,差额有四百余。
臣虽可推荐些人才,但顶多数十,远不足弥补慈缺口。
此事主公却得想个办法,解决此难。”
按照国朝惯例,想出仕为官,哪怕是最低等的从九品,那也得是个举人出身。
眼下三府刚刚收复,原本的官员全都没了,短时间想要安排足够官吏,上哪去找那四百多个举人去?
这个难题不解决,三府各县,别,恢复地方秩序了,连官府框架都搭不起来。
当然,陆渊没有足够的官府,其实大可以找朝廷帮助。
朝廷坐拥下八府,在册的举人进士,足有数万。每年还会进行考试,每次都能增加上千举人。
如此多的人才储备,别区区四百多的官员了,就算再翻十倍,朝廷也能轻松填补。
可陆渊好不容易打下三府,都准备在这里开国建基了。
那么这里的官员安排,当然得是自己人。
不然朝廷在给你派官的时候,故意安排些恶心饶过来,给你阳奉阴违,搞架空那一套,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孙思文此时已经认陆渊为主,所以思考事情,自然是以自家好友为先。
故此,向朝廷求助的法子,当时就被排除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陆渊听孙思文完难处,也不由皱眉。然后稍加沉吟,便道:“这样吧,邵阳府、庐阳府之地,你与崔知府商议着,进行一次考核选拔。
凡通过者,皆可官升两级,调任南三府,充任从八品以上官职。
而剩下的从九品、正九品官,可于我治下五府之中,进行选官考试,挑选一些能干事的精干秀才,破格予以提拔,授予官身。
如此下来,应当足以凑齐三府官员了。”
邵阳府和庐阳府内部,都是陆渊经营已久的地盘了。
这两地官员,差不多都算是他的心腹,主可信用。
而两地学子,庐阳府先不去,簇拿下时间太短,人心还不能完全归。但邵阳府那边,陆渊治理数年,上至地方豪绅,下至平头百姓,哪个不他一声好?
所以用内部和外部两场考试,足可用来收买,内部人心和用来收拢南三府,以及庐阳、邵阳两府的士子之心了。
其实这种考试选拔官员的手段,差不多就相当于科举了。
但科举之事,这是属于朝廷的权力。陆渊一不是地方郡守,二不是中央官员,根本没权利开科举。
所以也只能搞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选官考试了。
不过虽然如此,但考试出来,只要他把名单往上面一报,朝廷基本也只能批复同意。
所以就算名分不够正当,可只要能当上官,朝廷时候能背书,那一切就都没问题。
而且这还有个好处。
那就是所有当了官,升了官的人,会然的把陆渊当做自己恩主。
会感激他让自己做官,而不是感激朝廷。
有这么一层情分在,洞庭郡南五府之地,从官僚集团上,便算是稳固了。
孙思文听完陆渊办法,也不由大赞:“若如此,郡南五府之地,士绅学子,皆会感佩将军之德。”
此话真心实意。
读书人读书,为的是什么?
自然是做官了。
可拿邵阳府来做例子,此府有秀才功名的书生,不过四百余。这些人中,每年能够通过郡府考试,授予举人功名的,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
也就是,邵阳府所有秀才,每年四五十个人中,才有那么一个能出仕为官的。
这等录取率,虽然算不上太低,但也绝对不上高。
而范围放大到整个郡南五府,南三府不必,经过苗人霍霍,人口凋敝,估计读书人也没剩下多少了。
但体量摆在这,两三百个秀才,应该也有的。
庐阳府情况较好,估摸着也能有三四百个秀才。
如此五府加起来,便有千余秀才了。
陆渊搞一出考试选官,给出了四百多个官员名额,让千人出头的秀才来选,这选中概率几乎等于二选一了。
做官概率,一下子提升了二三十倍,对于那些读书人来,难道不是个福音?
怕是听到消息后,要跪下来大唱赞歌,歌颂陆渊的功德了。
而能读书的人,基本在地方上,也都属于有权有势之辈。得了他们的感恩,不就等于地方稳固了吗?
所以陆渊这举措,实在是收买人心的绝佳之策。
不过心中暗暗佩服之余,孙思文还是稍稍提出了一点意见:“将军,选官之试,只在郡南五府执行,臣以为还是范围太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