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预言者】-《民国之文豪崛起》


    第(3/3)页

    周赫煊无奈苦笑:“好吧,我们终止这个争论,因为谁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真没法辩论,因为中国和西方考古界的标准不一样。西方的标准就是要有神庙、有城墙、有青铜器,而中国则更重视玉器的发现,因为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汤因比和周赫煊两人漫无边际地聊着,一会儿是人类文明,一会儿是欧美政治,一会儿是东亚文化圈,偶尔还扯一扯经济。

    学生们听得眉飞色舞,负责记录谈话内容的罗家伦,同样也心潮澎湃。

    两人的谈话内容,有许多都是猜想和推论,也有各种学术思想突破。这些东西对后世而言,可能一个初中生都能说出来,属于常识性的问题。

    但如今可是1920年代末期,他们之间的交流,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先进性、预言性和突破性。

    可能随随便便一句话,在好些学生听来,就宛如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对历史、对文化、对世界的认识都产生了改变。

    俗称,刷新三观。

    第二天,清华的校办学刊,便全文详细的刊载了两人的交流过程,新闻标题叫做——《东西方两位大师的思想碰撞》。

    这份学刊被学生们争相传阅,甚至连北平的其他大学也拿去转载,在北方文化学术界造成极大反响。

    直到80年后,这篇报道被人从故纸堆中翻出,全文贴到网络上,立即引发轰动和热议。因为里面预测到二战,预测到资本主义改良,预测到中国的崛起。

    网友们开始恶搞,把周赫煊和汤因比的照片做成各种表情包,戏称他们为“大预言者”、“律令法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