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三-《太平客栈》


    第(2/3)页

    这也不奇怪,自从太平元年之后,儒门逃禅之人不在少数。

    所谓“逃禅”,原本指逃离禅佛。

    亚圣有云:“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

    墨是墨家,杨是杨朱,理学圣人解释道,亚圣之所以如此言逃墨、逃杨与归儒的关联关系,乃因“杨、墨皆是邪说,无大轻重。但墨氏之说尤出于矫伪,不近人情而难行,故亚圣之言如此,非以杨氏为可取也。”所以,逃墨、逃杨之说指的是避弃墨、杨之说而归于儒,所含的是“去邪归正”的意思。

    故而,后来对于儒者涉足释氏之教而最终弃离释氏回归儒家者叫做逃禅。逃禅以归儒,变赝以求真,即逃离禅而回归于儒。

    理学圣人年轻时亦尝留心于禅,读儒书,以为与佛合,但他最后做出的是逃禅归儒的选择。如其诗句所谓:“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    因而,在这类出入佛道的问学一路中,避佛而逃离禅佛的称之为“逃禅”。

    不过后来佛门兴起,为了消除逃禅带来的影响并混淆儒门主张,又把逃禅说成学佛或者遁入空门,其中的“逃”字不再是“逃离”的意思,而是变成“逃避”的意思,颇有些为了逃避现实而躲入空门的意思。

    儒门战败之后,道门开始“阉割”儒门,废黜学宫,限制儒门弟子,许多儒门之人无法接受,又无力反抗,对当权的大祭酒们深感失望,干脆脱离儒门。

    他们脱离儒门之后,道门是去不得了,只能去往佛门,是为“逃禅”。

    这些人的加入,变相地增强了佛门的实力,并为日后佛门与道门交恶埋下了伏笔。

    白发老人脱下外袍,从宽大袍袖中抽出一个信封,说道:“我来此的路上遇到了一人,他请我将这封信转交给你。”

    老僧摆了摆手道:“都是自己人,你直接念吧。”

    白发老人点点头,从信封中抽出信笺,一字一句读道:“杨兄大鉴,相谋之事,干系重大,某今不负杨兄所望,与诸公议定,相约入金陵,共图举大事。”

    白发老人顿了一下,抬头望向老僧,“没有落款。”

    老僧背负双手,望着一帘秋雨,喃喃道:“好一场秋雨啊。”

    中年僧人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据我所知,驻守金陵府的理学大祭酒已经动身前往玄都,参与道门的金阙议事,再加上李玄都无法脱身,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老僧不置可否,背对白发老人,问道:“不知世兄怎么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