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生产-《汉儿不为奴》
第(2/3)页
答案是粮食在那些地主士绅手中,他们掌握了香山大半的土地,在剥削佃户的同时,他们一粒粮食都不用交给官府,因为他们是有特权的士绅!
问题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地主士绅头上,永乐、长宁等乡已经不存在地主,所以当地的田地全部被当地乡公所拿来分了,龙眼都也好些,乡里的地主跑了一大半,只剩几家在观望形势。其他乡,情况很不好,在乡举人好几十个,原先家中有做过官的更是多达上百家,这些家族一律称之为士绅家族,祖上有很多还是做过大官的。
廖瑞祥不同意拿这些地主士绅开刀,宋襄公也反对,周士相本就无意把名声弄坏,所以他没有杀人夺地的心思,然而他又必须要解决缺粮的问题,所以三人合计后,决定以温和的形式从地主士绅手中把粮食抠出来。
征粮是动作的借口,清查隐藏人口则是逼士绅们就范的第一个手段,而免徭役等配套的政策则是吸引隐藏人口主动登记的诱饵。
所谓隐藏人口实际就是历朝历代的通弊,凡是有举人身份的读书人中了功名后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政策优待,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免赋税。这个优待政策就使得很多农民因为贪图小利而将自己的田地投充到士绅名下避税,久而久之,这些农民就成了士绅的佃户或直接成为黑户,原本应作为丁口登记入官府纳粮名单的他们就此消失了,随同一起消失的就是无数的土地。
与此同时,有了功名地名的读书人做了官后,同样也会在家乡大肆购并土地,在任时可能吃相还好些,致仕后就变本加厉了。士绅土地不断增加的同时,官府的税入却变得越来越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香山有4o多万顷的田地,可太平军只能按册征收不到4oo万斤的粮食。
不能小看士绅的贪婪,宋襄公说当年嘉靖朝的辅徐阶在其老家就吞并了二十多万亩土地,香山的士绅虽没出过徐阶这等大人物,但做过尚书的有,侍郎的也有,知府、知县就不计其数了。这些人没一个不给自家置田产的,二百年下来,香山境内还能有一半土地属于普通平民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胡萝卜加大棒把士绅名下的黑户挖出来,就是断了这些士绅的根,没有人替他们种地,他们的田产再多又能如何。为了让这一政策落实到实位,周士相又命各乡驻军以清查清军奸细的名义入村细察,凡登记的都给新的凭证,没凭证的则一律抓到乡公所看押起来。
突然开到村里的太平军吓坏了那些还在观望风色的黑户们,也吓坏了地主士绅们。七天内,香山县的丁口就增加了9ooo多人。
把黑户挖出来不让他们再替士绅种地显然不现实,太平军不可能养着他们,所以接下来就是谈判的事。
宋襄公代表周士相和地方上的士绅谈判,最后达成的结果是地主藏下的黑户都要登记造册,并且都要按丁口缴纳钱粮,但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所以官府允许他们继续租住从前的土地,并从这些田产中收取应缴钱粮。这个土地自然就是属于那些地主和士绅家族的,也就是变相的由地主和士绅们承担了他们所隐下人口的税粮。
这是个变相的士绅一体纳粮制度,也是太平军以高压落实的一条政策。这个政策目前也只能在香山实行,因为太平军对香山有绝对的控制权,换在其他地方是想也不用想的。
另外,香山各乡有田产达到2oo亩以上的地主和士绅自愿向太平军“输捐”军粮,数量按田亩数逐级递加,最终共“输捐”大米655o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