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8章:出征【二合一】-《大魏宫廷》


    第(1/3)页

    军事会议过后,禹王赵元佲留在了甘露殿,而其余人则识趣地相继告辞。笔趣阁Ww  W.ΩbiqUwU.Cc

    想来他们也明白,魏天子赵元偲与禹王赵元佲这对兄弟数年不见,相信会有聊不完的话题。

    而其中,赵弘润亦领着卫骄、雀儿、温崎、介子鸱以及刚刚归来的原宗卫长沈彧,一同返回了肃王府。

    回到肃王府后,众宗卫们惊喜地看到沈彧,纷纷上前与后者亲热拥抱。

    宗卫们的心情很激动,别看他们并没有血缘关系,但因为当初一起分配到赵弘润身边担任宗卫,这份荣辱与共的感情,并不会比血缘关系逊色。

    为此,赵弘润还特地设了一场家宴,为沈彧接风洗尘,顺便庆贺他跻身为将帅。

    对于升任『商水战场』主帅的事,沈彧亦感到十分激动,他知道,自己是朝着百里跋、司马安、徐殷等宗卫前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除了他个人的努力外,禹王赵元佲与肃王赵弘润的支持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倘若他不是禹王赵元佲的学生,不是肃王赵弘润身边的宗卫,他能在这场国战中捞到一方主帅的职务?看看其余三方主帅都是什么人吧?

    南梁王赵元佐、禹王赵元佲,二十几年前的王室双骄。

    肃王赵弘润,近几年来魏国最瞩目的将星。

    毫不夸张地说,这三位,是目前魏**方的旗帜人物。

    除此三位以外,像临洮君魏忌、姜鄙、上将军韶虎,还有诸如百里跋、司马安等大将军,均没能获得一方主帅的虚荣,而他沈彧,何德何能与这三位平起平坐呢?

    “是不是很感慨?”

    在家宴上,现任宗卫长卫骄笑着对沈彧说道。

    “是啊。”在自点殿下猛翻白眼的无语表情下,沈彧感慨地说道:“十二年前,咱们这帮人被派到殿下身边时,我在想,啊,完了,摊上这么一位殿下,这辈子算是完了……”

    听到沈彧的话,众宗卫们皆笑,因为只有他们才最清楚,十二年前的某位肃王殿下,地位是何等的尴尬。

    不受魏天子重视也就算了,偏偏这位殿下性子还不消停,以至于当初宗卫们只能暗中塞钱交好内侍监与禁卫、郎卫,毕竟自家殿下那时候做的有些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有人刻意针对的话,还是很容易能捅到魏天子那边,引来一顿呵斥。

    身为皇子身边的宗卫,需低声下气结交宫内的太监、禁卫、郎卫,放在如今,这敢想象?

    如今赵弘润身边的宗卫们,在大梁城内那可是被称为『爷』的大人物,而在宫内,纵使是靳炬这样的禁卫军统领,都得小心翼翼地对待,哪怕就是内侍监里一些手握权柄的大太监们,在沈彧、卫骄这些宗卫们面前也得堆起笑脸喊一声“宗卫大人”。

    而在十二年前,这一切都是沈彧、卫骄等人不敢奢想的。

    所谓水涨船高,莫过于此。

    “当时殿下果真有那般……唔,顽劣?”

    介子鸱好奇地询问着沈彧,他无法想象,像肃王赵弘润这样英明神武的魏公子,年幼时竟然也有不足为外人所道的黑历史。

    在得知介子鸱乃自家殿下新招收的幕僚后,沈彧笑着将一些自家殿下无伤大雅的糗事说了出来,一方面引起了宗卫们的哄笑,一方面也气得赵弘润猛犯白眼。

    随后,待等桓王赵弘宣以及砀山军大将军司马安等人前来拜访时,桓王赵弘宣堪称声泪俱下地加入了声讨兄长的队伍——这些年来,作为弟弟,赵弘宣不知被兄长骗过多少次。

    在一番玩笑过后,殿内众人谈论的话题逐渐变得严肃起来。

    见此,王府里的女眷们识趣地纷纷借故离席,将大殿让给了这些大男人们。

    于是乎,好端端的家宴,逐渐朝着军事会议演变了。

    “肃王殿下,方才某已派人前去传令,召我砀山军其余部署前来大梁。”砀山军大将军司马安对赵弘润说道。

    事实上,早在三个月前中阳行宫叛乱那晚,司马安便率领着砀山军猎骑营悄然抵达了中阳行宫,而随后,这支人数约为两千五百人的精锐骑兵,便一直驻扎在大梁城郊。

    但其余一万余砀山军步兵,仍部署在宋郡砀山。

    “唔。”赵弘润闻言点了点头,随即问司马安道:“大将军,砀山军近两年不曾扩充编制么?”

    因为据赵弘润所知,当年『第一次魏韩北疆战役』爆后,他父皇魏天子就下令扩充国内的驻防军,以应对或有可能与韩国爆的全面战争。

    “略有扩充,但考虑到优劣水准问题,我砀山军并并没有大肆扩充编制。”司马安回答道。

    原来,『驻军六营』曾经作为魏国最受魏天子信任的军队——南宫垚的睢阳军不算,它只是一个挂名充数的——曾被视为魏**队的标杆,可以理解为是魏国最后的防守力量。

    因此,在魏国与韩国开战的时候,像肃王军、北一军、镇反军、北三军、山阳军等纷纷出动的时候,浚水军、成皋军、砀山军等驻军六营,几乎没有任何军事任务。

    虽然此举保证了驻军六营仍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也使得这些军队失去了在战场上磨砺自身的机会。

    最好的例子就是赵弘润麾下的肃王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