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没错,卖电影周边这个方案,曹志强早就有了。 当然,这也是被逼的,或者说,是曹志强不想赚小钱的心思作祟。 谁让此时国内的电影大环境,你电影拍的再好也没啥好处呢。 这时期的国内电影,都是统购统销的。 也就是说,拍电影必须是电影制片厂才可以,而不管你是什么性质的电影厂,是事业单位也好,国企也罢,你拍了电影之后,如果想要上大荧幕发行,都只能统一卖给中影公司。 中影公司看你的电影不错,决定给你上映了,就会根据他们自己的评判标准,给你一个买断价。 目前中影公司的最高买断价,是九十万rmb一部,然后还有八十万,七十万,六十万以及五十万的级别。 也就是说,只要中影公司同意发行你的电影,最低五十万,最高九十万,仅此而已。 至于你的电影上映后甭管是大热还是扑街,都跟你无关,那都是中影公司的事儿。 不能说这种制度不好,毕竟就稳定性来讲,这种模式还是挺不错的。 毕竟此时国内电影厂拍电影,除了一些特别的情况,一般故事片的拍摄成本,都不会超过三十万,厉害一些的,成本也不会超过五十万,所以中影公司的买断价,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这就好比后世很多网络小说作者,中低层的作者,当然更喜欢买断,毕竟起码旱涝保收,有个保障。 可对于大神来讲,他们往往就不喜欢买断价了,更喜欢分成。 然而,大神毕竟是少数,中低层作者更多,所以买断的方式,其实更符合大多数网络写手的利益。 同样道理,对于八十年代的国内来讲,中影公司的这种买断行为,其实更符合大多数导演的胃口。 因为这样一来,这些导演就不必考虑什么商业套路,只需要拍自己想拍的就可以了,可以更加的有个性跟特色。 而同期的香江电影就不同。 此时的香江电影,那是妥妥的商业片套路,所以香江电影特别讲究猎奇情节跟快节奏,更追求商业元素。 也正因为追求商业元素,所以此时的香江电影才更好看,更吸引人。 原因很简单,电影的所谓商业元素,其实就是吸引眼球,就是俩字——好看! 只有好看的电影才能卖座,卖座才能赚钱。 国内电影则不同,国内电影其实并不追求卖座与否,所以更追求艺术性。 归根到底,这都是不同的环境,或者说是不同的发行模式所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看,曹志强这次进军电影界,其实是很不划算的。 因为在八十年代的国内,如果你进入影视行业,你是赚不了大钱的。 从某种程度上讲,此时当演员,哪怕当了大明星,收入可能还不如一个名作家或者着名歌手收入高。 这一点,看看整个八十年代的电影明星就行,他们有一个算一个,都不算真正有钱。 此时的电影明星也好,电影导演也罢,其实都是拿工资的一种职业,而且工资收入也未必比其他行业的人高多少。 当然了,实际拍电影期间,一些名气比较大的明星,是可以多一些奖金的,一般是按照天来算,比如一天补助多少钱的奖金,但都不会太高。 就以朱霖为例。 朱霖此时是峨眉电影厂的正式女演员,级别是文艺3级。 是的,文艺3级,就是此时演员的正式级别称呼,其实就是后来的国家3级演员,这属于一个中级职称了,此时很少有人能拿到。 比如此时的北影厂花之一的刘小庆,她现在名气那么大,也不过才是文艺二级,月工资也不过五十元。 那么,朱霖这个文艺3级的演员,她的收入有多少呢? 此时峨眉厂每个月给朱霖发的基本工资,是39.5元。 没错,她一个中级职称,每个月只有39.5元的工资,比一些工厂工人的工资高不了多少。 然后,如果朱霖以女主角的身份拍戏,又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她拍峨眉厂的电影。 这种情况下,她本身是没有片酬的,但厂里会根据她戏份的多少,多少给一点补贴,这个补贴一般是一天五毛到一块钱之间。 第二种情况,她借调其他电影厂拍电影。 这种借调情况下,峨眉厂会继续给她发工资,但这个工资,必须由借调方给。 第(1/3)页